报告人:马昌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邀请人:郝晓涛 教授
报告时间:2017年4月10日 下午 16:00
报告地点:光电所报告厅
摘要:可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及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薄膜光伏器件的低成本制备工艺以及性能稳定性是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关键。针对有机及有机薄膜光伏器件稳定性提升这一重要的研究需求,项目研究团队建立了多通道薄膜光伏衰减测试系统,能够系统地研究纳米薄膜光伏器件在光照、外加偏置电场(负载)、热场等条件下的本征衰减过程,实现对有机-无机薄膜光伏器件衰减的机理机制的理解。研究团队以P3HT:PC61BM为模型器件,通过系统地比较研究器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衰减过程以及衰减前后器件物理性能差异,完善了光诱导富勒烯分子二聚导致器件性能衰减的基本机制,并通过有效的分子掺杂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能,实现了1000小时性能衰减不超过10%的高稳定性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课题组在这一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报告人简介:
马昌期博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1998年8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原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6月-2004年1月在英国Heriot-Watt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2月得到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乌尔姆大学有机化学II及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所做合作研究。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在同一研究组作博士后工作。2007年1月起任乌尔姆大学有机化学II及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所树形分子与有机薄膜光伏课题研究组组长,并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Habilitand,相当于助理教授一职)。在德国工作期间,主持负责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FG)以及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门项目(BMBF)各一项,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有机光电转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2011年6月全职回国,加盟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负责组建印刷薄膜光电转换器件研究组。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纳米专项、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等科研项目6项。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可溶性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合成与油墨化、非ITO基透明导电薄膜与有机/无机纳米薄膜光伏电池、有机/无机薄膜光伏器件的印刷制备工艺、有机/无机纳米薄膜光伏器件稳定性与衰减过程等。